环保企业混改背后的逻辑:从零散市场转向区域化、流域性环境综合治理
环保企业混改背后的逻辑:从零散市场转向区域化、流域性环境综合治理
入库时间:2020-06-08|字体:| 下载收藏 语音播报
作者:董瑞强  来源:经济观察报
不到两年时间,大量的民营环保企业进行了“混改”。

据经济观察报不完全统计,从2018年至今,已有21家民营环保企业引入国有资本。

另据环境商会统计,2018年至2019年末,头部受困民企大面积采取股权纾困,有16家环保上市民企发生实质性股权转让行为,其中15家受让方为国资,10家实控人变更,涉及交易金额约180亿。

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6月5日对记者表示:“近年大约有20~30家环保企业被混改,原因各异,有的企业原本有退出的意愿,于是就卖给了国企和央企,有的企业是因为金融紧缩,感受到了资金方面的压力,只能混改。

在一位亲历“混改”的民营环保上市公司负责人看来,新的产业格局已逐渐清晰:央企、国企通过投资、资源整合主导一些重大项目;民企参与其中,更多聚焦的是细分领域和 ……
继续阅读(剩余:87.55%)
请登录后识别阅读权限!

扫码在手机上打开本文
DN:N23460820200607N
© 2003-2025 国资数据中心  版权所有   未经许可,均不得转载有    网安备51019002001697号